The site is currently under configuration

Will be available soon......

数智时代的东亚高等教育观察

返回上一级
发布日期:2025.10.16 来源:《云际》第13期

“云际”访谈:打通能力认证,提升数字修养——专访IIOE蒙古国国家中心

第十二期《云际》报道了国际网络教育学院(IIOE)高校教师数字和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微证书项目(下称“IIOE微证书项目”)在蒙古科技大学(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onology, MUST)实施的创新培训模式。该项目通过赋能教育工作者,推动人工智能课程的本地化、情景化及全国推广,取得显著成效。这不仅帮助提升了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,更构建了可持续的能力建设机制,使该校成为值得关注的良好实践案例。


为深入了解MUST在IIOE微证书项目中的成功经验,本期《云际》对该校开放教育研究所(MUST-OEI)教授Ariunbolor Davaa博士进行了深度对话。


Ariunbolor Davaa博士是蒙古科技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的核心成员和教授。她积极活跃在蒙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国际合作的第一线,并长期致力于蒙古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研究。

Q:作为IIOE平台最积极的合作伙伴之一,MUST在IIOE微证书项目推广和教师培训方面成效明显。近半年,MUST持续活跃,3至4月新增注册人数位居榜首。在本地化实施中,MUST形成了哪些有效工作方法或机制?


A:MUST很荣幸作为蒙古国国家中心与创新中心开展一系列战略合作,其中一些项目取得了不错的进展。


我们的标志性实践是建立了多层次级联培训模式,其成功在于高效、系统的影响力。我们选拔并培训了22名核心骨干教师,他们不仅深入学习人工智能(AI)教育理念,还肩负课程本地化和全国培训组织的重任,负责开展区域性培训、指导其他教师。这一模式创新整合线下工作坊与同伴指导机制,通过层层递进的“传帮带”方式,加速项目推广,特别是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和资源相匮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,有效提升数字化素养和AI应用能力,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与包容发展。


课程内容本地化是我们工作的另一大亮点。我们精心改编了三门核心人工智能课程,分别是《高等教育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》《人工智能赋能教学:实用技巧与方法》以及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:未来课堂之旅》。在翻译成蒙古语的同时,我们还为课程配备了完整的音视频资源,确保课程不仅实现语言转换,还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与教育语境。目前这些本地化课程已在IIOE平台上线,并为蒙古国多所高校所使用。数据显示,超过90%的参与者对课程内容和实用性给予好评,充分印证了这一做法的成效。


该项目与蒙古国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契合。截至2025年6月,项目已成功培训来自38所高校的2054名教育工作者,其中580人获得认证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完成三门蒙古语课程的1698名教师中,已有近30%开始将AI概念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。这表明,项目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理论素养,更切实推动了AI技术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实际应用,直接服务于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数字化人才。


1280X1280 (3).PNG1280X1280.PNG
IIOE蒙古语课程IIOE微证书


Q:在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过程中,高校可能面临ICT基础设施有限或教师数字技能欠缺等挑战。MUST在实施微证书项目时如何应对这些难题,并扩大教师培训覆盖面?


A:诚然,与许多发展中国家高校一样,我们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,比如ICT基础设施不均衡、教师队伍数字化准备程度参差不齐等,尤其是在微证书项目初期。


为此,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、兼顾包容的对策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,是依托遍布全国的资深培训师网络。这些培训师多为通过“CDIO (构思、设计、实施、操作)”和“混合式学习”等能力建设项目培养的骨干力量,在知识传授、组织本地化培训以及为城乡教师提供持续指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同时,我们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管理层沟通,深化其对微证书和数字化教学长期价值的认识,赢得院校支持并激发教师参培热情。考虑到部分地区网络条件受限,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模式,确保了项目可及性与广泛覆盖面。


另一个重要经验是,我们把IIOE微证书项目与蒙古国教育政策目标及教师资格标准相衔接,确保项目合规性与可持续性。实践表明,这种本地化、骨干引领的培训模式及政策对接,是突破数字化障碍的有效方式。


Q:将IIOE微认证融入国家教师资格体系是MUST的重要创新。能否介绍一些MUST-OEI在协调教育主管部门、设计学分转换机制等方面所作的努力?


A:这项工作确实是MUST通过其下属的开放教育研究院(OEI)推进的一项创新尝试。


我们首先要保证学校发展战略与国家教育政策高度一致。在与教育部及相关主管单位的密切协作中,我们致力于让微证书体系能够真正补充与完善现行的教师资格体系,而不是另起炉灶。这背后是我们各方多次深入的政策对话和共同谋划。


这项倡议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学分转换机制,使微证书能够得到官方认可。目前,我们正在MUST的硕士学位项目中进行试点,尝试将部分微课程纳入学分体系,打通从“模块化非学历学习”到“受认证的学历教育”之间的通道。


实际上,MUST有着良好的改革基础。自2015年参与全球CDIO倡议以来,在亚洲开发银行、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的支持下,我校联合新加坡理工学院,实施了包括“CDIO”“推进CDIO”“主动学习方法”及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”在内的多个能力建设项目。这些系统化的教学培训,为我们培养了一支覆盖全国的高级培训师队伍,为现在推广IIOE微证书项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基于这些宝贵经验,我们当前实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IIOE微证书项目卓有成效。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教学实践的现代化转型,也促进了人工智能融合型学习环境的构建。


最重要的是,我们始终强调公平和包容地获取优质数字教育,无论教育者的地理位置或机构背景如何,都应有机会获取AI教育资源并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。


Q:最近在2025东亚地区高级别政策对话会上发布的《蒙古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和认证》联合行动计划,是将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的战略框架。MUST将如何落地这一框架?


A:这份由MUST与创新中心联合发布的行动计划,是一项里程碑式举措。我们的落地策略围绕三大核心支柱展开。


首先是数字技能发展。我们设计了分阶课程,包括基础和中级课程,如“数字教学基础”和“应用数字教学法”,以及“高级教学设计与实施”等高阶课程。另外,我们推出了英蒙双语的“光板技术培训”课程并提供微证书认证。


在人工智能能力提升方面,我们重点本地化并推广人工智能培训项目,包括“人工智能提示与教学”、“教学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工具”和“构建你自己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”等。这些课程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、自然科学和工程等多个学科实际场景中的应用。这些课程特别强调生成式AI和高级AI工具,通过实践性强、与上下文相关的模块进行培训。


867f294a-75ee-4993-8026-6b18cc823bba.png

蒙古科技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主任GANBAT Danaa 教授发布行动计划


为进一步支持教师发展,我们还引入了创新工具,如教师人工智能作品集,帮助教师记录和展示其在人工智能整合教学法方面的能力。该作品集可支持国家级认可和职业发展。同时,我们还计划开展一系列国家级别的活动,分享最佳实践和创新做法,比如自2026年起举办年度人工智能与数字教育峰会,举办每两年一次的教育者教学创新论坛,以及设立全国人工智能与数字教学奖,以表彰实践中的卓越成就。


这些举措不仅帮助提升培训机会,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,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深度融合、广泛实践并获得全国性认可。


Q:未来,MUST期待与IIOE网络和平台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,以更好地发挥IIOE平台作用、支持院校自身需求?


A:作为IIOE生态联盟的重要合作伙伴,MUST在平台创新项目的试点和推广中积累了丰富经验。基于这些实践,我们梳理出未来可能的重点合作方向,以期更好地服务本地区发展需求。


我们看到,课程本地化具有巨大潜力。不仅可以对课程进行语言转换,还可以通过将内容语境化来反映国家教育政策、文化动态和制度实践。本地化应该超越语言,并解决教学相关性,尤其是在教师教育、工程和公共管理等学科。


同时,MUST期待深化与IIOE的多边合作。我们相信,IIOE平台可以作为一个更有活力的协作空间,实现点对点交流、联合课程共同创建或专题工作组的功能,加强专业社区和跨机构的知识转移。


最后,MUST将继续引领蒙古国人工智能整合和数字能力建设方面的工作,与国家利益相关者(如教育部和认证机构)之间加强协调,确保平台活动与国家发展目标保持一致,助力教育系统的整体转型升级。


MUST实施IIOE微证书项目的经验模式揭示:除了设备投入与外部介入,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还要求对现有师资的战略性培育,对本地网络的创造性运用。鲜活的变革力量来自于建立知识传递的可持续机制——让每位受训者都成为新的传播节点,在保持课程内容质量的同时实现广泛传播。其价值不仅在于可借鉴的技术路径,更在于对教育本质的回归:当AI技术通过蒙古语授课的骨干教师层层传递时,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达成了一种微妙平衡。这也使我们思考,人工智能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,而是一场多维度变革:技术工具的掌握、教学法的创新,以及建立确保知识持续流动的生态系统。



Previous

往期云际